|
摩卡咖啡的多重身份提起到摩卡, 你的第一反應是: 咖啡加巧克力加奶油的飲品? 還是摩卡壺呢? 一起來了解一下摩卡的多重身份吧~ 港口 十五世紀到十七世紀時,在也門紅海旁的一個港口小鎮, 它是 國際最大的咖啡貿易地——摩卡港。 不僅是也門種植出的咖啡豆,就連非洲種植的咖啡豆,大多都是需要經過摩卡港再運輸至歐洲等地的。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 非洲的國家蒙巴薩和德班等港口逐漸代替了摩卡港的地位了。 至今, 摩卡港也已被遺棄了100多年了。 它如醇酒般的風味、濃鬱香醇的特色, 和曾經從它這運輸出去的咖啡豆,也讓這摩卡港成為了世界咖啡界不可磨滅的傳奇 咖啡壺 摩卡的第二重身份,便是咖啡壺了。 摩卡壺,是來自於 1933年阿方索·比樂蒂(Alfanso Bialetti) 的設計。老先生當年以 “讓沒學過意式咖啡的人,也能在家輕鬆製作咖啡” 的理念,為當時的咖啡機又貴又大的問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大改變,也讓更多人能夠接觸到咖啡。 你可能想不到, 當年比樂蒂是從洗衣機的運作中得來的靈感。 比樂蒂發現,當地洗衣店洗衣服的方式是先把所有衣服丟進一個中間有水管的大水槽裏,水槽的下方是冒著熱氣的肥皂水,將熱肥皂水抽上管子後加以洗衣。 因其結構簡單,衝煮方便,價格相宜而廣受歡迎,成為家中必備的咖啡器具。從此,人們習慣把這種原理的咖啡壺稱為摩卡壺。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用手衝、虹吸壺等方式來製作咖啡,所以摩卡壺變得沒有那麽主流,還伴隨著像 “ 摩卡壺做的咖啡到底是不是意式咖啡呢?” 這樣的質疑。小編經過查閱資料表明,摩卡壺的英文名叫做——Espresso Pot 咖啡豆 作為咖啡豆的身份,“摩卡”這個名字就是來源於摩卡港的, 中東非種植咖啡的國家在100多年前,向外的運輸業並不興盛,所以也門的摩卡港便成為了當時紅海附近最主要的一個運輸港。 與也門一海之隔的埃塞俄比亞,也不例外的需要借摩卡港的重要位置向外運輸銷售咖啡豆。這些咖啡令歐洲人民為之驚豔,而這些咖啡全部都是從摩卡港出口的,所以這些咖啡被統一稱為——摩卡咖啡。 摩卡咖啡豆的體積一般來說比較小,但卻有著非常鮮明的特色。摩卡豆比大多數咖啡豆更小更圓,看起來像碗豆的小粒種阿拉比卡咖啡(Arabica Coffee)。它的外形與埃塞俄比亞哈拉爾(Harrar) 咖啡豆相似, 顆粒小,酸度高而略帶酒香和辛辣味道,它有著巧克力般的色澤,果香十分濃鬱,還有些許的香料味,最明顯的就是品嚐起來有巧克力的苦甜味 飲品 摩卡的這一種身份估計是被大家所最先熟知的——咖啡飲品。作為每個咖啡店的必備,摩卡的人氣也是一直居高不下,是很多人去咖啡館的必點。 它和眾多的奶咖一樣,用意式濃縮咖啡做為基底,加入巧克力和牛奶,以及打發的奶油和棉花糖等則會加在上麵用來加重咖啡的香味和作為裝飾之用。 摩卡咖啡其實是拿鐵的一個變種,和大家熟知的卡布奇諾也非常相像。時代的更新,也有人用白巧克力取代了牛奶與黑巧克力,並命名為 「白摩卡咖啡」 。另外還有種 「燕尾服摩卡(Tuxedo Mocha)」 ,則是使用黑、白兩種巧克力,而也有人逗趣的稱之為「斑馬」。 而由於摩卡咖啡豆本身的顏色就非常像巧克力,所以在歐洲,「摩卡咖啡」大多也被指為混合巧克力的咖啡 |